定價:280元   特價:221元

30歲,更難以抉擇的理由

30歲是必須做出影響人生重要決定的階段,但是面對選擇岔路的人,常會因為許多可能性而搖擺不定,到底什麼才是最好的選擇?哪個選擇最安全?若是選錯了,人生是不是就完了?當然,如果能經過充分的比較、實驗之後再做選擇,那就沒什麼好擔心的,問題是身邊的人總是不斷催促我們,要我們盡快決定。大家都說30歲的年紀已經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做實驗了。

30歲難以做出抉擇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的「不確定性」。不確定的東西原本可以引起我們的好奇,刺激我們探究真相的冒險及挑戰精神,誘使我們想找出答案,讓不確定的東西變成確定。然而當一切狀況明朗化之後,這個世界就會變得無趣,我們也將失去企圖心及動力。因為所有事情都按照既定的安排進行,結果已經可以預期,我們也就不需要抱著任何希望去努力。換句話說,只有當未來仍屬未知、不明確時,我們才會抱著希望,並按照自己的期待去規劃人生。

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可能性也適用於人際關係上。當對方的心意不明確時,我們反而會努力想討好對方。電影或小說也是,意料中的結局總是無法引起大家的興趣,只有像「火線追緝令」或「靈異第六感」等劇情無法預測或是結局出乎意料之外的電影,才會讓我們著迷。

從這點來看,「不確定性」可說是人類存在的一個前提條件,也是精神發展的動力。當大趨勢或規律中存在不確定性時,它就成為刺激人生的藥劑,帶給人們樂趣。

不過當不確定性遠超過規律的程度時,我們會感覺彷彿置身在大沙漠,這種不安的指數一旦升高,就很容易對潛在的危險產生自我防禦和攻擊。

很遺憾的是,現代社會裡的不確定性正在逐漸擴大,即使你做出了最佳選擇,未來仍是充滿不確定性。還有,現在已經沒有那種可以終生投入的職場,大家都必須在令人窒息的競爭體制下求得生存。各種不安讓年輕人開始產生退縮的心理,再加上能力方面也是充滿變數,他們無法預知何時能夠發揮、何時又會受到限制,所以年輕人不敢盡情發揮所長,對未來只能抱著戰戰兢兢的不安。

30歲的人享有物質的滿足和選擇的自由,可是他們立足的土地上卻是一個不確定性極高的不安世界,於是無數的選擇自由反而讓他們感覺像是「詛咒」一般。

面對選擇時的態度

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故事內容就與「選擇」有關。出身名校、曾經擔任過主編也得過獎的安德莉亞為了一圓記者夢而來到紐約,在四處投過履歷之後,她只應徵到一個職務──《Runway》時尚雜誌主編米蘭達的私人助理。為了當上記者,她決定先在那裡工作一年,然而迎接她的卻是殘酷的現實世界。

公司所有的事都由主編米蘭達決定,但是她對待部屬的方式既冷血又苛毒。為了能繼續待在這家雜誌社,每個人都極力對米蘭達唯命是從。在耶誕節時,米蘭達收到了唐娜泰拉•凡賽斯、吉賽兒•邦臣、喬治•亞曼尼等世界知名人士所送的兩百五十六份耶誕禮物,這樣的她真可稱得上是時尚界的傳奇人物。她連祕書安德莉亞的私生活都想干涉,而且企圖控制她的一切。安德莉亞為了前途,只好聽從米蘭達的要求。她不參加男友的生日派對,卻跑去參加米蘭達開的派對,而且還對擔心她吃苦的男友發脾氣。

我們常會聽到別人辯解說:「我也想這樣做,但是為了工作沒辦法。」然後找個無法規避的理由:比方說這是上司的要求、不照著做就必須離職等等。這部電影同樣也出現許多必須抉擇的時刻。

當安德莉亞見到許久未見的父親時,米蘭達的電話來了;當和朋友聚會時,米蘭達的電話來了;到了和男朋友正在談判分手時,米蘭達的電話又來了。米蘭達甚至還將首席祕書丟在一旁,指派安德莉亞去巴黎出差。我們看到電影中的安德莉亞幾乎別無選擇,但她仍然辯解說是為了生存,只好不得已聽從米蘭達的命令。

不得已而必須全心投入工作的安德莉亞逐漸與她原本的世界脫節,最後連男友也與她分手。不過當安德莉亞取代首席祕書、跟著米蘭達去到巴黎時,她終於領悟到一件事,雖然不想做這些工作,但其實每件事都是經過自己的選擇後才去做的。因為她想當記者,所以願意忍受這一切。
安德莉亞知道這是自己選擇的結果,也明白錯誤的抉擇讓她失去許多真正寶貴的東西,於是她斷然提出辭呈。這部電影當然是喜劇收場,因為安德莉亞最後被別家媒體錄取了。

安德莉亞向我們丟出一個問題:

「你真的是不得已才去做那件事的嗎?」

仔細想想,其實沒有任何一件事是被強迫的。因為如果真的不想做,你就不會去做,但最後你還是做了那些事,和那些人在一起,而且繼續待在這家公司,這一切全都是你自己的決定。所以正如安德莉亞所說的,一旦做出決定,就要盡全力去做,如果發現那個決定是錯誤的,也要有勇氣果斷地拒絕推翻。這一點非常重要,千萬不要在那裡邊做邊浪費力氣抱怨這個時代,或是抱怨說一切都是不得已,甚至將選擇的責任轉嫁給不相干的人。

即使世界奪走我所擁有的一切,讓我置身在最惡劣的環境,但是請記得有一樣是它奪不走的──那就是我選擇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困境的權利。

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曾經被關在奧斯威辛的集中營,後來因為戰爭結束而得以倖存。有一天他在集中營裡發現一件奇怪的事,他發現當耶誕節的日子越接近時,集中營裡每天死亡的人數會逐漸減少,但是等到耶誕節一過,每天死亡的人數又會激增,過不久便恢復到之前的平均數目。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

根據弗蘭克爾的研究,支撐那些瀕死的人多活幾天的最大原因,就是大家心中一種難以言喻的期待──期待戰爭會在耶誕節前結束,然後獲得釋放。儘管大家沒有特別約定,但卻同時隱隱期待著。當然等耶誕節過了,戰爭還是沒有結束,他們仍然繼續被關在集中營裡。因為期待破滅,他們的生命也隨之走到了盡頭。

若不是因為耶誕節被賦予特別的意義,那些人可能在耶誕節之前就已經死了。由此可見,就算今日和支離破碎的昨日沒什麼不同,但是只要賦予特別的意義,結果就可能不同。

要用什麼態度來面對環境,這個選擇權非常重要。因為現代社會已經很難再享受到選擇的快感,但是這個選擇權卻依然有效。當你萬念俱灰之時,請再好好地想一想,是不是真的沒有方法可以讓你享受選擇的快感。

-摘自《30歲前一定要搞懂的自己》部分內文

大田出版 編輯病部落格 大田Facebook 大田PLURK
投降的勇氣 給年輕人贏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