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前你還不知道的事
金鮮景◎著 李佩諭◎翻譯
定價:280元

特惠79折:221元
分享到你的與FB上的好友分享與PLURK上的好友分享與Twitter上的好友分享
大學主修經濟,進入出版界後,創立了《好想法》、《好朋友》、《文學思想》、企業社報等月刊,發行單行本。如同用篩子篩選,她精選出每個月上千名讀者寄來的故事,學習從日常生活中尋找感動的方法。每個月為了做雜誌讀十幾本的書,立下不計其數的決心;每個月為了訪問寫文,見過無數名人,獲得該如何生活會更好的啟發。不過,當雜誌《好想法》每月發行量突破數百萬冊時,基於要為自己製造好想法的決定,結束13年的職場生涯。從本部長的位置退下,變成米蟲的第一天,丈夫要她試著自己當老闆,把過去累積的儲蓄存摺遞給她。「憑我能當老闆?」儘管起先有些遲疑,但憑著「現在不做,什麼時候做」的想法,最終在弘大附近找了一間辦公室,當起怠惰的老闆。之後發行了《小森林》,宣揚連好想法都放下的那種「愜意感」。然而,雜誌在25期結束,將呈現赤字的存摺還給丈夫後,畫下句點。結果不知不覺間就到了40歲。某天早晨發現已然成為蟑螂的自己,十分訝異。追究自己失去什麼的過程,領悟出「在茫然中的失去,反而是一種獲得」的悖論,並重新開始計數,41歲、42歲……她苦惱著要不要寫履歷表,心想:既然現在什麼都沒有,就什麼事都能做,即使從底層做起也可以。因此,這本書可說是細細回顧想要過得轟轟烈烈,卻引來更多後悔,仍堅強熬過來的三十幾歲,所寫下的成長紀錄。  

真的冷不防地就到了四十歲。作為抵達四十歲的紀念,我送自己一面鏡子當禮物。過去我經常以「無論何時都別忘了自我」的含意,送鏡子給離職或轉調的後輩,我想現在也該是我需要的時候了。

年紀變大,跟爬樓梯很類似。如同每當往更高一階走去,眼前就會展開不同的風景,隨著年紀一歲、兩歲的增加,也會用不同以往的視線看著自己和世界。過了四十階的我,吐著遺憾與安心的氣息,就像是走在烈日底下,進入蔭涼處的感覺。一方面對沒能實現的事感到遺憾,另一方面也覺得可以放下辦不到的事、無謂的期待而感到安心。

從二十到三十,真不懂當時為什麼那麼黯淡、痛苦、寂寞,又愛發脾氣。明明有許多想獲得認同、想做的事,卻總是覺得自己被忽略,不被世界接受。現在回想起來很羞恥,那時候的我好蠢。不清楚自己想做什麼,也沒有非嘗試不可的夢想。年輕茫茫什麼都有可能,但會不會是因為不曉得該做什麼?做跟書籍有關的事好像很不錯的期待,將我引向出版界,不過小雜誌社給的待遇只讓我更茫然。薪資微薄,工作量卻很重,經常加班熬夜到天亮。當時我不滿自己的處境,動不動就生氣。這不僅是因為身體上的疲倦,也是對自己必須做著這種(?)事感到憤怒。原本想受人認同、獲得矚目,展翅高飛,卻只覺得自己的工作微不足道又狼狽。

不過,那個時期的青春總是不夠成熟,尚未發展完全,難免有很多空隙。世上沒有任何地方會對人生的初學者釋出善意,所以年輕人不管做什麼都覺得很累、很不滿,是理所當然的。實際上,能明確區分自己想做的事和擅長的事是什麼的人,不到百分之十。因此,若對現在做的事不確定的話,就更需要猛力地衝撞。會順利嗎?我有本事嗎?請收起這些顧慮,不要猶豫。

路的盡頭總會連接其他的路

等候足以改變人生的完美瞬間出現,責怪環境、埋怨社會、感嘆才能不足……即使那是正當理由,但如果現在無法靠自己力量扭轉的話,是不是該挑戰看看?或許會懷疑這條路對不對,不過那條路是否正確,得走過才知道。假設走了以後發現不對呢?只要另尋一條路即可。不,應該說是路的盡頭總會連接其他的路。

「生存或毀滅,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句話出自《哈姆雷特》,是年輕人必須牢記在心的獨白。得先用「生存或毀滅」的決心穿越青春,等過了四十,來到五十、六十的時候,才能過著不會後悔的人生。說不定人生最簡單的生存方式,就在那段猛烈裡面。

這種故事太常聽到,或許你會覺得很膩,可是明明知道,卻很少人照著那樣生活。當雜誌記者時,我所遇到的人在自己的領域都有確實的地位。他們的共通點是,無論年輕時期多麼徬徨無助,絕不寬待自己。只有高中學歷,在韓國標本界備受尊崇的劉英南(Yu Yeong-nam)標本師;本來想當詩人,卻考上第二志願的動物學系,從此踏上動物行為學者之路的崔在天(Choe Jae-cheon)教授;待過造紙公司、家具公司、K書中心、攤販、汽車維修中心,四十六歲開始唱歌的傳統曲藝家張士益(Jang Sa-ik)……他們在接受現實的同時,逐步發展人生。

我在三十歲左右認識的馬拉松選手李鳳柱(當時他也三十歲),他每天早上五點起床,慢跑二∼三個小時,從不懈怠,下雨天也會到跑道報到。如果因為下雨就不出去,他怕那天會從此變成習慣。連世界級的馬拉松選手都在跟日常的小誘惑奮戰,壓抑想再睡一會兒、想去玩的心情,對自己的能力抱持懷疑與不安,踏出了一步又一步。我在訪問他們的時候,不斷地檢視自己。他們的掙扎和煩惱,其實跟我沒太大的差異。他們並非天生擁有不同凡響的意志力,反而有著比別人脆弱、柔軟的一面。若要說哪裡不同,大概只是多一點勇敢而已。他們具有世上最強的力量—從內心迸發的自主能力。

法國文豪米歇爾•圖尼埃(Michel Tournier)曾說:「人類的不幸在於,無法充分擁有生存法則的人生。」我透過他們提前掌握到「生存法則」,運氣算不錯。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不做的話,就什麼也不會發生」。

在不斷地跌倒中,看著自己比過去稍微進步……

當《好想法》成長為國民雜誌之際,我決定替自己好好想一想,結束了職場生涯。後來我想製作一本具有舒適感的雜誌,讓人卸除心中所有的想法,包括好的想法。雜誌雖然創刊了,卻以失敗收場。大概是個性膽小又容易受傷的我,不適合經營公司吧。赤字的存摺和二十五本雜誌,是三年來我傾注了所有,最後剩下的東西。而且,我四十歲了。應該要有所成就的時期,我卻覺得自己失去了一切。我細數著失去的東西,陷入迷惘的某一天,年幼的女兒對我說:「媽媽,即使如此,妳還是做得很好。因為那是妳想做的事嘛!」那瞬間,我腦中的開關彷彿被開啟,頓時豁然開朗。我領悟到「失去反而是一種獲得」,並開始重新計數,四十一歲、四十二歲……過去被稱為最優秀的編輯,到現在變成失敗的雜誌社老闆,我一無所有,卻好像什麼都能辦到。當我在胡說八道也好,總之我正在苦惱要不要投履歷。

四十,雖然許多時間已流逝,但還要走下去的日子也不少。我以失敗為契機回首過去,覺得自己能在人生還剩下很多的時候反省,相當值得慶幸,甚至認為我失敗得恰到時機。

因此,這本書對想要成功,獲得熱烈掌聲的人來說,完全沒有幫助。若是為了預防失敗於未然而看這本書,肯定會失望。它只能讓人在不斷地跌倒中,對自己的愚蠢感到羞恥中,慢慢地變好。看著自己比過去稍微進步,並相信有機會成功的話,這本書就算發揮了一點功用。

不懂為何要如此生活,責怪自己的人;經常陷入絕望,懷疑這條路是否正確的人;想好好表現,卻不敢做出果斷決定的三十歲靈魂……期望這本書能為這些人帶來生活上的小啟發。等某天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不會像突然迎接不速之客那樣感到恐慌。

不久前,我沿途問路,終於找到了美食報導介紹的中國料理店。用各種海鮮熬煮的湯汁看起來很美味,實際吃了辣海鮮湯麵以後,卻大失所望。整碗麵辣到我吃不完。原本看到精美的圖片和寫得很可口的文字,令我垂涎欲滴,沒想到卻不合胃口。我擔心這本書會像那碗中看不中吃的辣海鮮湯麵。當然,如果是聰明靈敏的讀者,就會知道人生最重要的經驗不在書中,而在於自己的雙腳,親身的體驗、觀察和煩惱皆能讓人生變更好。我相信讀者的智慧,希望能減少我對自己文筆不熟練的羞愧感。

我在地鐵內偶然聽到兩位男士的對話,其中一人似乎辭掉了工作。

「我工作超過十年了,最後剩下的只有沒多少的退休金。我以前認為公司好就是對自己好,拚命地工作,結果好處全被社長拿走。」

「誰叫你要那麼拚。像我們這種人,拿多少錢做多少事就夠了。」

只要是上班族,任誰都有過這種想法。原本每天從早到晚認真工作,驕傲著自己熬了過來,某天驀然回首,卻發現一無所獲,便懊悔當初怎麼不像別人一樣勢利。我曾經自豪地遞出公司商標下印著我的名字的名片,但離職以後,我就成了無關緊要的存在,不免感到落寞。「我」這個人真的只是公司的附屬品嗎?

上班族是公司的附屬品?是的,而這附屬品隨時可替換。若我現在立刻辭掉工作,看似業務會受到影響,實際上卻不會。隔天新人便會坐在我的辦公桌,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過。組織比我們想像中來得堅固,我們往往認為公司發展代表自我發展,但這不完全通用。即使公司成長了,我們仍可能沒任何長進。相反地,我們在前途堪憂的公司也可能成長。這個問題端看我們是為了什麼工作。若是為了自己,工作就會很主動,對自己未來的面貌和可能性也會有更寬廣的看法。反過來是為公司的話,則會照公司的要求去工作,努力填滿那個期望。

老闆,我要減薪!

行銷專業雜誌《Unitas BRAND》的編輯長權敏,是從大企業的業務做起。後來歷經廣告企劃、時尚行銷組長等職務,建立自己的公司,發行韓國第一本品牌雜誌。我曾經請他幫忙寫稿,主題大體是想跟上班族說的話。他在週末費盡苦心所寫的是有關「業」的內容,職業、事業、終生事業……他回顧過去當上班族的生活,如此寫道:

「比起『我要賺多少』,我更在乎『我到底是誰?』。大企業的年薪並不是根據我的能力給的,而是依照他們的薪資支付能力給我的。二、三十歲當業務的時候,我總比公司的老闆早上班、晚下班,學了職場所有的知識和行政。這不是為了升遷和薪水而做的努力,只是因為我想知道『我是誰』。我究竟具備了哪些能力?可以做到哪個程度?所以在我的標準下,最棒的工作條件不是最高的薪資,而是最大的機會。」

我們總認為薪水高的工作是份好工作,但並非絕對如此。提供高薪的公司通常規模都很大,當組織越大,就越要求個人必須像螞蟻或蜜蜂一絲不亂的行動。在不破壞公司和諧的範圍內,我們必須適當地發揮能力。因此,就像編輯長權敏說的,可以累積最多經驗的公司才是好公司,不論公司規模大小,具有為自己工作的態度才重要。

驚悚大師希區考克也曾當過平凡的上班族。在電纜製造公司待過七年的他說職場生活很愉快,特別懷念那個時期。與拍電影相距甚遠的銷售和宣傳是他的主要業務,而他寫筆記和反覆修正的特殊習慣,正是在此時養成的。後來他說,無論是拍電影的基礎,或是調和藝術性和商業性的能力,都是在這七年的職場生活培養的。

另外,他表示自己具有瘋狂因子,曾主動調降公司要給他的工資。他說:「一週給七美元太多了,我拜託公司給我少一點。等我有辦法做好,到時我就會要更多。」要求公司減薪的希區考克的確是個瘋子,相對地,他對自己也充滿信心。當他得到製作字幕卡的機會,他便辭去原來的工作,進入電影公司當編輯部門的基層員工,某天他下了一個決心:

「就算只拿到一點報酬,我也要做更多有價值的事。」

相較於報酬,他對工作更有野心。雖然無法跟希區考克比擬,但我也有類似的經驗。十六年前,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從徬徨開始的。上班第一天,我發現正職員工只有我一個。社長跟朋友借用辦公室的一邊,放了幾張辦公桌。面試那天,在辦公室熙來攘往的人全是別家公司的員工。午餐時間,社長夫婦請我到一家名為小豬食堂的破舊餐廳吃飯,若不是從那句「以後請多多指教」感受到誠意,或許我早就丟下筷子,溜之大吉了。我在那家公司一人分飾多角,舉凡取材、編輯、製作、發送、清潔、跑銀行,全由我包辦,走過不少冤枉路。這段期間我對雜誌發行的程序有了全面的瞭解,也算是經歷了職場生活的七情六欲。老實說,當時學的東西到現在都還很有用。

職場工作結束的那一天,你心滿意足嗎?

那時我不是為了社長想發行雜誌的信念而犧牲奉獻,現在回想起來,才知道那是單純為了我自己而工作。讓銷量不佳,讓催討印刷費的電話接到頭皮發麻的雜誌,成長為眾所皆知的國民雜誌,靠的不光是我的自負。移植環境比廁所更惡劣的工作經驗,以自由作家的身分工作,累積日後創業的穩固基礎。

職場價值在每個人的心中皆不同,不過維持生計絕對是第一優先,接著是自己以怎樣的心情工作。若像希區考克想在職場體驗各種狀況,那無論在職場上遇到什麼事,都會是挑戰、機會及樂趣。粗俗的工作遲早會對人生有幫助,複雜的人際關係可學習看人的技巧,只要這樣想,心胸便能豁達些。從失敗和大大小小的錯誤中,學習瞬間爆發力及創新的態度,待人處事方面也會變得更成熟。

雖然上班族老愛抱怨別人害工作難以執行、公司太遠、同事像審問官、上司能力不足等,但那種環境也是一種挑戰及成長、成熟的機會。職場是盛裝自我能力的碗,裝多少都是自己的。若是為自己工作,就不會在乎任何人的眼光。即便是困難的事,也敢大膽地接近培養。思考自己能從這件事學到什麼的習慣,給人隨時轉換跑道的勇氣。遇到展開新事業的機會時,也會毫不猶豫地放手一搏。

上班的時候,總以為這份工作會永遠持續下去。認真去做主管交付的事,覺得這樣也算過得不錯,於是偶爾產生成就感,心滿意足。然而,無論是轉職或中年退休,職場生活總會有結束的一天。試著想像結束那天自己的模樣,自己現在該做什麼便清晰可見。

只會埋怨工作每天就像老鼠跑滾輪一樣反覆不停,或職場生活總大同小異,是故步自封的行為。不管在哪裡做什麼,必須讓那件事變成是為自己而做的才行。有個叫尼爾•巴雷特的美國青年將他的辭職信傳到YouTube,引起一陣討論。用蛋糕做成的辭職信上,寫著他在工作期間很幸福的內容。可見若是能讓自己變成熟的職場,就能讓人以愉悅的心情提出這種離職信。

——以上摘自大田出版《30歲前你還不知道的事》P60-64內容

大田出版 大田編輯病部落格 大田FB粉絲專頁 大田在噗浪 寫信給大田 30歲前你還不知道的10件事 重新準備履歷表 作者介紹 致台灣讀者 精彩內容 30歲延伸必讀 30歲前一定要打的強心針 30歲前一定要搞懂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