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書籍 > 編輯推薦
 
 
韓秀◎文

  二○○八年七月三十日﹐著名義大利電影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逝世一週年。在這個日子裡﹐我們可以去看一場他拍攝的電影﹐或者靜靜地打開一本書﹐近距離地觀察一下在拍片過程中的安東尼奧尼﹐觀察他在電影創作中與整個團隊的互動。這本書的作者是著名的德國電影導演與製片人文‧溫德斯﹐溫德斯以日記的方式忠實記錄了從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三日開始﹐長達半年﹐陪伴病中的安東尼奧尼拍攝《雲端上的情與慾》這樣一部藝術電影的過程。

  溫德斯比安東尼奧尼年青三十三歲﹐健康﹑充滿活力﹐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新德國電影運動”的代表人物﹐以公路電影崛起﹐其作品如《巴黎德州》﹑《柏林蒼穹下》﹑《直到世界末日》都以人類的流浪與疏離為主題﹐其詩意與空靈的特質使得這位電影創作者在影壇上舉足輕重。

  一九九四年深秋﹐安東尼奧尼﹐這位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先行者﹐不但已經八十二歲高齡而且因為中風喪失了書寫與言語的能力。行動不便﹐說不出話﹐全部的表達能力已經只剩幾十個單字和只能畫簡圖的左手。就這樣﹐安東尼奧尼不顧一切地開始計劃拍片﹐將他自己寫的四個故事變成一部他自己的電影。

  電影的誕生需要一個龐大的團隊﹐安氏健康欠佳﹐有沒有能力完成影片完全是未知之數。製片人找到溫德斯﹐請他擔任後援導演﹐否則﹐這部雲端上的故事將找不到保險商承保。實際上﹐製片人還需要溫氏負責拍攝“框架”﹐將四個片段聯結起來成為一部完整的電影﹐否則﹐投資人沒有信心。

  於是﹐這個“非凡的冒險”就在安氏與溫氏兩位極具風格的電影導演之間展開﹐也在安氏與整個劇組之間展開。

  在安東尼奧尼的心裡﹐大約已經有了這樣一部片子的雛形﹐這部片子的拍攝將完全取決於他個人的“心智之眼”。他甚至可能根本不需要甚麼“框架”﹐深信他自己執導的那些獨立章節無須任何支撐就會挺立起來。但是客觀的因素使得他不得不接受溫氏這樣一位深得製片人信任的副導演。安氏的無法表達﹑他的頑強與固執﹐從一開始就使得溫氏對他的同情與敬意受到極為嚴峻的考驗。

  安東尼奧尼到底要甚麼﹖沒有人真的完全清楚﹗他的妻子與助理也是靠猜測過日子﹐更不要說溫德斯這樣的只有見過幾次面而沒有實際接觸過的同事了。大家反復詢問﹑透過大量簡圖和無數智力測驗去揣摩﹐在很多時候﹐溫德斯最終了解到﹐安氏渴望的實在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東西。這些短暫出現的理解使得溫氏的同情與尊敬無限地延長。

  無論怎樣病苦﹐安東尼奧尼時時展現巨匠之風﹐他不在乎電影的時空連續性﹐完全聽憑感覺的指引﹐一次到底毫不中斷地指導一場戲的拍攝。然而這樣的好日子畢竟是稀有的﹐更多的時候﹐是溫德斯眼看著互相的無法溝通耗盡安氏那極為有限的精力﹐等到大家終於都配合到位了﹐安氏已經累到極點﹐再也無法進行。

  但是﹐掙扎的結果往往是令人感動的。當一個鏡頭恰如其分地按照安氏的期待完成的時候﹐或者大家終於恍然大悟﹐開始按照安氏的想望安排拍片的準備工作的時候﹐安東尼奧尼的眼睛裡有淚光閃動﹐他的淚水幾乎成為整個劇組勇往直前的動力。大家被深沉的溫情打動。安氏一生行事果斷﹐從來不流露半點軟弱與猶疑﹐然而﹐在此時此刻﹐他卻是如此的“纖細敏感”﹑“柔弱易碎”﹗

   就在一連串的猜測﹑挫折﹑再揣摩﹑再失敗﹑終於獲取一線陽光﹐而且終於使得整個拍攝行程趕上進度的這樣一個繁難無比的過程裡﹐有個性的﹑有經驗的﹑成就傲人的電影導演溫德斯不可能不感覺沮喪與疲累﹐支撐他的最為具體的舉措就是“設身處地”﹐他不斷將自己與安氏的狀況作比較﹐如果自己處在安東尼奧尼的情形之下﹐自己是否有勇氣與能力凝聚劇組完成拍攝﹖他對安氏的頑強與執著心悅誠服。正是這樣一種將心比心﹑真正發自內心的體諒支持他度過這許多辛苦的日子。

  巨細靡遺的日記體書寫使我們看到兩個靈魂的試圖合作﹐同時也看到瀰漫其中的激烈的衝撞與激蕩。事實就是﹐無論溫德斯如何體諒﹐他與安東尼奧尼的距離始終存在﹐他們還是離得很遠。也許﹐正如溫氏估計的﹐他的存在於安氏而言始終只是“必要之惡”而已。

  事實勝於雄辯﹐事實更勝於善意的猜測。當四個獨立章節拍攝完畢﹐當安東尼奧尼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中接受終身成就獎的時候﹐溫德斯正在大風雪中排除萬難完成框架部份的拍攝。但是﹐這些辛苦拍攝成功的精彩橋段卻被安東尼奧尼剪得所剩無幾﹗當溫德斯不明所以地望向安東尼奧尼的時候﹐安氏卻用哀傷的眼光回望﹐指著自己﹐說出家鄉的地名“費拉拉”。溫氏讀懂了安氏的心聲﹐“這是我的故事﹐我的電影﹗”在那樣的震驚之中﹐溫德斯展現他人格中最堅韌的特質﹐他克制了自己﹐再做剪輯﹐使得自己的框架部份簡約節制。安東尼奧尼也做了少許讓步。片子一九九五年九月三日在威尼斯首映成功﹐甚至在影展中獲得影評人費比西獎。溫德斯充份肯定安東尼奧尼堅苦卓絕的奮鬥﹐而且﹐他無悔於陪伴安東尼奧尼的這段時光。

  是的﹐將拍電影視作人生唯一目的﹑不向疾病投降的安東尼奧尼十年之後再次拍片。合作者是王家衛與索德伯格。當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我卻更加感念可敬可愛的文‧溫德斯﹐感念那一段雲端上的真實人生。

本文刊登於美國漢新月刊2008年8月號
              http://www.titan3.com.tw/antonioni/